18世纪六十年代,西欧诸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力大增。到了19世纪下半叶网上期货配资,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诸国得到质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西方国家早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分别进行了“农奴改革”,“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
在经历百余年的“康乾盛世”后,清朝国力大衰,统治者继续实行所谓的“祖宗家法”,盲目自大,不思进取,积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往,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差距愈来愈大,世界的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
184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虽有无数爱国志士的慷慨报国,但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1842年,在英国的强迫下,清政府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诸国看到清政府的软弱后,纷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署更多的不平等条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
展开剩余77%清政府的无能激起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之心,纷纷拿起武器抵抗,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力图改变这一现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决定学习西方。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中国军事实力取得了较为迅速的提高,西方诸国纷纷认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但是由于军队改革的不彻底和晚清政府的无能昏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送达光绪帝的手中。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今山东青岛境内)。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就会国亡民危。后来,光绪帝亲自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百余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
一、改革教育。废除八股选士,兴办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到西方诸国以及日本留学;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
二、改革经济。发展工商业,鼓励民办企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的农业技术,改革传统农业;鼓励百姓广开实业,促进生产……
三、改革军事。采用西方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开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鼓励武器发明创造;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改试枪炮等。
四、改革社会。传播科学,破除封建迷信。
五。改革政治。(一)开放言路。鼓励百姓上书言事,陈述利弊。(二)精减机构。裁减多余和职责重叠的行政机构。(三)重用维新派。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帝委以重任,参与改革。……
除此之外,维新派还提出了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举措。
维新派的改革严重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掌握实权(光绪皇帝的实际权力被慈禧太后架空),实力强大。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组织领导,缺乏广大人民的支持。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4、变法形式单一,维新派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网上期货配资,传播了西方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虽然在封建顽固派的扼杀下失败了,但也为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